党建动态

推荐新闻
您的位置:主页 > 企业党建 > 党建动态 详情

独家披露!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落成背后的湖南设计力量丨百年薪火传 湘企红色路⑩



 
△韶山毛泽东铜像
 

“一号工程”: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

 

1993年,正值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,经中央同意,湖南省委决定建设毛泽东铜像广场。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承担了《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规划设计》,当时选址确定在毛泽东纪念馆大门前100多米的农田里,广场于当年建成。整个广场为扇形空间格局,总占地7500平方米,铜像区占地3970平方米。


 
△1993年的毛泽东铜像广场及区域示意图

2003年,广场建成十年后,随着纪念活动与游客量的增多,广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。加之,广场周边旅游停车场、旅游纪念品市场、韶山宾馆四号楼等建筑及设施较为密集,让广场缺乏庄重肃穆的气氛,广场急需提质升级。

同年,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承担了《韶山风景名胜区故居景区详细规划及环境整治》,现任省建筑设计院副总规划师,市场与客户管理中心总经理李松平参与了此次项目改造。李松平回忆,当时改造确定的原则是铜像不能动,其他与纪念无关的建筑与设施都要拆除。拆除后的空地全部改为绿地,整个广场及绿地、道路空间面积扩张到近10万平方米。

2004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把韶山、井冈山、延安确立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“一号工程”来建设,要求“建设好、利用好、管理好”韶山的宝贵资源。

2005年底,韶山“一号工程”正式启动。湖南省委成立了高规格的“一号工程”建设领导小组。根据媒体公开报道,韶山“一号工程”包括13个子项目,即“一场、二馆、三路、四坪、一带、一配套、一整治”,其中的“一场”就是指毛泽东铜像广场改扩建。湖南省委把“伟人故里,田园风光,自然生态,和谐韶山”作为工程建设总定位,提出了“以人为本”“保持原貌也是一种发展”“少征、少拆、少砍、少挖”等系列建设与保护并重的理念。这些原则理念在后来的毛泽东铜像广场改扩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

 
△2007年的毛泽东铜像广场及区域示意图
 

方案比选:三种方案广征民意

 

根据“一号工程”建设领导小组安排,湖南省建筑设计院负责《韶山“一号工程”修建性详细规划》《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改扩建工程设计》工作,李松平是项目负责人,此外项目组还有来自省建筑设计院建筑、结构、电气、园林等多专业的团队成员。

李松平说,湖南省委当时提出规划设计要体现“纪念、集会、休闲”三大功能。项目历时一年多,全国招投标海选方案,省建筑设计院中标后又编制了近20个方案,后来根据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的要求,集中在“不移位不转向”“小移位小转向”“大移位大转向”三种方案进行比选。

△三种方案现场公示

李松平介绍,“不移位不转向”就是保持现有铜像不移位不转向,通过改变地面铺装,改善植物配置等手段,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毛泽东铜像广场的空间组织。这个方案没有解决铜像正面视野不够开阔,广场缺乏引导性等问题。

“小移位小转向”是将铜像位置向西南移动约30米,同时逆时针转向59度,让毛泽东铜像广场主轴线顺应韶山冲地形走势,抬高铜像台地高度,整体空间上形成“韶峰——太公山——铜像”的远、中、近背景层次,构成背靠韶峰、面向故居的空间格局,将铜像前广场分成瞻仰、参观、纪念、休闲等四个空间。扩大后的广场可容纳1-1.5万游客。

△“小移位小转向”效果图
“大移位大转向”就是将现有铜像移至太公山顶,铜像朝正东,背靠韶峰诸峰,面向纪念馆、故居方向。主要集会广场设于山下,三百多级台阶沿山坡而上直达铜像。铜像立于山顶,气势宏伟,体现毛泽东同志“放眼世界、心忧天下”的胸怀。同时,将现状毛泽东铜像广场区域改为农田,与故居前农田连成一体,形成“喜看稻菽千重浪”诗词意境景观。
△“大移位大转向”效果图
李松平说,方案形成后,为做到权威论证与民众意愿相结合,项目组召开了院士专家团的技术审查会,到北京向毛主席儿媳邵华将军当面汇报。项目建设指挥部还在现场按照设计搭建了1:1等比例的铜像及瞻仰区进行实物模拟,李松平指着当时的模拟照片说:“你看,广场上同时出现了两个毛泽东铜像,原有位置的铜像用红布覆盖,让大家现场体验感受哪个方案更满意。”
△项目组赴北京向毛主席儿媳邵华将军当面汇报。

通过召开座谈会、发信函、登门拜访以及在现场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,最终“小移位小转向”的方案因投资少、工期短、效果佳、游客和当地群众认可度高的优势获得通过。

“这个项目方案论证的过程是最全的,参与度非常广泛。”李松平感慨,方案的论证汇集了家属、专家、当地百姓、广大游客、各级领导与部门等方方面面的意见,凝聚了各方的智慧,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。

 

万众见证:铜像移位的神圣时刻

 

李松平告诉记者,2008年12月26日要举行纪念毛主席诞辰115周年的活动,项目建设要求在12月10日前全部完工,施工时间很紧。

建设过程中,有两处细节让李松平记忆犹新。一是确定入口区的景观石。石头的选择很关键,是整个广场的门面也有体现广场主题的意义。当时找遍全省没有合适的。后来到广东英德挑选,找了许久,在一处石场,发现一块正面看形似雄鸡,背面看似中国地图的不规则石头,长约8米,高约6米,最厚处约2米,大家一致认为该石头与主席铜像广场的主题很吻合。这个景观石在运输时由于超高无法通过高速入口,当地还临时修建了一条简易道路专门用于运输车辆上高速。

此外就是铜像移位。李松平说,铜像是在2008年10月18日凌晨开始移位。新老位置之间有90多米距离,铜像重3.7吨,像高6米,为减少对铜像的磨损,铜像全身用红布包裹。建设方采用一台臂展有50米左右的大型起吊机将铜像从老基座位吊下来,在中间设置一处木平台作为过渡点,然后再起吊到新基座上安放。整个过程历时3小时,有上万当地百姓自发来到现场,见证了这个移位过程。

△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(2018年摄)

如今,毛泽东铜像广场的植被郁郁葱葱,枝繁叶茂,广场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,每年前来瞻仰的游客近千万人次,举行大型活动近百场,一群群游客排着队,向铜像敬献花篮,在党旗下庄严宣誓。革命精神在这里得以传承发扬,伟大领袖的风采光照古今……